请在阅读前先点击“关注”易倍策略,方便讨论与分享,感谢支持!
1942年,左权将军牺牲后,彭德怀身边出现了一个难题:参谋长的位置无人可顶。经过一番考察,彭德怀把目光投向了毛主席身边的一位干部。谁是这位被看中的人?毛主席是否愿意把他调来?下面讲清楚这段历史的来龙去脉。
左权的成长与牺牲
展开剩余85%左权生于1905年,出身湖南醴陵的一个普通农家,童年并不富裕。早年读过私塾、小学,因家境多次辍学,但他好学上进,17岁考入县立中学,积极参加社团、研讨社会问题,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革命生涯打下基础。1923年冬他离家到广州求学,进入陆军讲武学校,随后转入黄埔军校(第1期第6队)。1925年在陈赓、周逸群介绍下加入共产党,后来还被送到苏联留学,接受过比较系统的军事和理论训练。
抗日战争期间,左权先后担任重要参谋职务。1937年七七事变后,他任八路军副参谋长,参与组织了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等,显示出较高的指挥与谋划能力。1942年5月23日,太行山区的麻田遭日军大规模扫荡。夜间突围时,左权带队翻越险峻的十字岭,突遭炮火袭击。为保护随行人员他下令大家匍匐,但在躲避炮弹的瞬间,左权不幸负重伤殒命。消息传到彭德怀处,他悲痛欲绝,几日几夜难以自持。然而战事仍在继续,参谋长的空缺不得不尽快补上。
彭德怀的三位人选
面对参谋长职位空缺易倍策略,彭德怀在部队上下考察,却一时找不到合适者,最终向毛主席请求支援。经过比对,彭德怀选出了三位候选人:叶剑英、林彪和滕代远。
叶剑英——军事实践与指挥经验丰富,时任军委参谋长,若能调来自然合适,但其在军委的职责繁重,不易脱身。
林彪——军事才能突出,刚从莫斯科回国,身体尚未恢复,立即上前线或许吃不消。
滕代远——抗日军政大学校长,熟悉日军战法,实战与组织能力都很强,是一个现实可行且适应性高的人选。
毛主席的决定与滕代远的任命
彭德怀把三人情况上报毛主席。毛主席审慎权衡后回电:叶难以抽身,林彪身体未复原,唯有滕代远可调。彭德怀十分赞同这个建议。滕代远与彭德怀有深厚战友情谊:早在1928年平江起义时,两人就是战友并肩作战,之后又在湘鄂赣根据地和红五军时期密切合作,彼此默契已深。毛主席批准调令后,滕代远很快来到彭德怀身边,接任参谋职务。
滕代远的贡献
滕代远并非生来就是书面理论派,他既有基层起义的组织经验,也在苏联学习过军事理论,回国后历任要职。到1942年,他已具备丰富的理论与实战经验。到任后,滕代远立刻着手解决部队面临的实际问题,尤其是供应与后勤短缺。他与后勤负责人共同制定“节约与自给”方案:改进物资分配制度,倡导日常节俭,扩展根据地农业生产,教战士一些务农技能,以提高粮食自给率。这些措施在艰苦环境下,迅速缓解了部队物资紧张的问题,使前线战斗力得以保持。
战后与晚年
1945年日本投降后,滕代远带兵反攻,参与收复失地,随之在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担任要职,新中国成立后也被安排到国防委员会等机构工作。多年征战、操劳使他的身体逐渐衰弱。1974年,年近古稀的滕代远因病入院。他在病榻上仍不忘初心,用颤抖的手写下“服务”二字,表达了他从事革命到服务新中国一生的坚持与信念。1974年11月30日,滕代远在病中离世,结束了他充满波澜的一生。
结语
左权的牺牲给当时的军队带来深重打击,但也促成了滕代远这一位有战斗力和组织才能的参谋长上任。彭德怀与毛主席在关键时刻的决策,既考虑到战场急需,也兼顾了组织与长远规划。滕代远在后勤、作战与组织上所做的调整,证明了毛彭二人当年的判断是正确的。他与彭德怀并肩作战的往事,至今仍是革命历史中值得铭记的一段。
发布于:天津市财富牛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